播客是什么?
技术视角、生产端、听众端、学术视角
Pod+Cast
iPod
Broadcast
由英国记者 Ben Hammersley 发明,他当时正在写一篇稿子描绘一种使用 iPod 收听音频节目的小众风潮
稿子完成后编辑告诉他字数不够,让他加两句
他想了想,就给这种现象定了个名字:Podcast
从技术定义:RSS ?

在 wiki 里,Podcast 被解释为 An episodic series of spoken word digital audio files that a user can download to a personal device for easy listening.
即使用互联网发布、可以被用户在个人设备上订阅、下载、收听的数字音频文件(系列节目)
Serial
2014年,一档调查谋杀案真相的播客「Serial」上线,渐渐风靡全美,带红了美国的播客产业

2019 年上半年,全美每月至少收听一次播客的听众数量已达到 9000 万人,占美国 12 岁及以上人口数的 32%
RSS
整个播客的发展是基于 RSS 的,这本是广泛用于个人博客的分发方式,也被用来订阅信息

拓展参考:小宇宙APP负责人Kyth:RSS二十年 如今的博客/网站 RSS 订阅器,甚至会使用「阅读版的播客播放器」来介绍自己

那么,使用 RSS 分发的音频就是播客吗?使用互联网发布的音频就是播客吗?
从生产端:知识付费?有声书?电台?

说到播客,我们会想起很多联系,比如知识付费、有声书、电台 甚至会想起郭德纲的相声(常年霸榜苹果 Podcast 中文区) 今年有又很多脱口秀行业从业者进入播客圈 所以有个笑话叫“郭德纲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DAW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播客制作起来门槛会比视频高
因为目前的音频处理软件大都面向录音棚等,售价高昂且功能繁杂
这些软件被统称为 DAW 数字音频工作站
比如 Cubase、Ableton Live、FL Stuido、Stuido One、Logic Pro、Garageband、AU

国外已有针对英文播客生产端的产品,可以识别翻译音频中的英文
显然,在音频制作领域,播客和有声书、知识付费们无甚差异
但在生产的前半部分,即选题和录制上,播客的平均时长更久、谈吐更随意
相比起来,不论是知识付费还是相声,都更像一场精心准备的表演
而播客给人的感觉要轻松许多,制作周期也可以更短
苹果在 iPhone 12 发布会上同台发布了 HomePod mini,主打场景之一就是听播客
可见相对轻松的播客和家务等场景天生匹配

从听众端:倾听一场过去的对话
从锵锵三人行到看理想

其实很对人对谈话类内容的兴趣是从「锵锵三人行」开始的
梁文道现在在做的知识付费平台看理想
,有很多作者就与播客行业有极深的羁绊
梁文道受到小宇宙的邀请,参加了今年的 Podfest
在最新的一期「八分」节目中,他说:“我这几天才知道「八分」是一档播客节目”
播客多是几人对谈,长度一般超过一小时
乍看之下,「八分」不在这个标准之中
但如果从听众的视角考量,「八分」是有鲜明的倾诉对象的,听众,即「我」,是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长不是在自说自话,而是有明确的表达对象,也就可以归类为「对话」

同时「八分」更新频率很高,听众未必每次推送都听,而是会攒几期一起听,也就是在收听体验上和听几小时的播客相似
更何况梁文道从业广播几十年,语言功底非常人可比,话题又紧跟时事,是我们茶余会谈论的事情
而,倾听一场过去的对话
,可能恰恰是听众角度对播客的理解
所以「八分」符合播客的特征
从学术端:快速可达的语境
我们已学习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和「语境」一说 今年脱口秀大会的冠军王勉在一次表演中演唱了职场社恐之歌 其中有一句描绘的场景是,在电梯里打开没有信号的手机 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我们需要逃离现实,进入自己语境来保持舒适

很多人觉得播客不如文章看得快,又不如视频信息多
其实是一个误解
因为播客动辄一两个小时的内容传递,在如今社会,除了电影外,没有这样的传播渠道
而听播客和做家务、吃饭、通勤等行为并不相斥
同时,每个人的音色不同,音色本身也会成为听众接收的信息
于是,播客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语境,而且可以断点续播,碎片化使用也不成问题
而中文播客又很特殊,有很多媒体人参与
播客对于媒体人,就像是霍根描述的「展览式的自我呈现」
近乎于声音杂志
的属性
「忽左忽右」主理人程衍樑最近接受新周刊采访时,也说未来会“逐渐把「忽左忽右」从依赖于某个个人的中文播客,慢慢地做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声音杂志,而且是高水准的声音杂志。”
小结
所以,播客短暂的十几年发展后,它的定义尚未清晰,尤其是中文播客
在美国,因为时区不同,广播公司习惯录播,广播出身的媒体人转型做播客没什么门槛
而中国采用统一时区,电台都是直播,和录播差异巨大
我们仍不能很精准地定义播客
术语
RSS、泛用型播客客户端、DAW

RSS 简易信息聚合(平台)
整个播客的发展是基于 RSS 的,广泛用于个人博客的分发方式,也被用来订阅信息
托管服务
既然使用 RSS 的方式分发播客,那就需要一个托管平台,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自建服务器的 知名的有 fireside、typlog
DAW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
数字音频工作站 知名的有 Cubase、Ableton Live、FL Stuido、Stuido One、Logic Pro、Garageband、AU
泛用型播客客户端(用户)
这个词由李如一发明,指的是依据 RSS 接收播客的客户端
墙内外的播客差异
中文播客简史
如果把中文播客的发展历程看作一个时间轴,可能是这个样子 (只举了几个较少的例子,实际情况复杂得多)

最早的是 2004 年的「糖蒜广播」;2005 年飞猪做了「反波」,算是独立中文播客的起源。 2012 年李如一以「IT 公论」为基础,建立「IPN 播客网络」,发明了「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这个词。 「大内密谈」2013 年成立,如今已更新 800 多期。 「日谈公园」是目前中文播客中最有名的那个,是第一个获得融资的中文播客,现在已经商业化运作。 2018 年,JustPod 成立,推出「忽左忽右」。 在 2020 年,越来越多的新播客涌现。 关于中文播客历史的更多资料:
身为青年,有认知世界和探索公共话题的责任,而播客是目前简中网络最好的渠道
商业环境对比
在国内,「日谈公园」这样的顶流播客,据创始人李叔在 Podfest 上的分享,依然只有维持公司运行的水平,尤其在今年疫情的情况下 「博物志」的于婉莹在去年的博物志四周年线下活动上表示,自己全职制作播客后月收入也只有几千元(「博物志」是独立播客中的顶流之一) 对比国外,一个最近发生的新闻:据彭博社报道,几天前(11月6日),苹果公司和索尼音乐娱乐已经分别像播客公司 Wondery 发出收购邀约,Wondery 开出的价码在三到四亿美元之间

内容
如果给播客发展阶段做划分,大概如下图

美国的播客届已走到百家争鸣时期,而中文播客还在快速发展之中,听众总量不多,主要表现就是中文播客目前还不赚钱 但正因为收益不高,从业者的出品反倒良心 在过去一年里,我听过的绝大部分播客,要么在小众垂直领域属于精品,要么在公共议题上保持发言 很多都会谈论女权、LGBT、贫富差距、阶级分化…… 而审查在音频领域尚有难度和盲区,这给了中文播客一些机会 小宇宙 APP 首页推荐单集话题词云↓

服务对比
墙外
服务端:Fireside、Typlog、 用户端: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Pocket Casts、Castbox、Castro、Overcast、AntennaPod
墙内
平台(服务+用户)端:喜马拉雅、荔枝FM、蜻蜓FM 泛用型客户端:Moon FM、Baucast、海盗电台、Himalaya、小宇宙、皮艇

制作播客
可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
首先,你要有一个名字 最好再有个 Logo 和 Slogan 建议准备一个提纲和问题库,且配备主持人,以保证对话顺畅进行
中期(录制)
音频制作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建议使用京华苑一楼的多媒体室(虽然不是录音棚,勉强能用) 至少要保证安静,请勿在录制过程中触及麦克风或收音设备 可使用 iPhone 自带的语音备忘录录制音频 或 2017 年后产的 Macbook Pro(苹果宣称其有录音棚级麦克风) 我观察到的很有趣的现象:直播主播多用 Blue;视频博主多用罗德;播客主播多用舒尔

后期
音频和视频不一样,要先处理再剪辑
降噪
:去除底噪
增益
:保证音量可听
压限
:防止爆音
EQ
:美化(类比调色)
剪辑:谈话是句的集合,句是词的集合,千万别一刀不剪
详细内容可看教程
建议流程

功能结构
一集播客的功能结构大致如下(暂无特定的行业标准) 片头曲(几秒即可) 播客总体介绍 本期内容介绍 内容主体 片尾 听众反馈渠道
延展
我目前在做一个 UIC 学习生活分享的网站计划,如果有兴趣可以加入 域名:UICNote.icu
进入后,左侧选择 Database 可以进入我整理的数据库,包括设计(素材、国内外优秀作品)、数据(可视化、行业报告)、播客报道和播客推荐

如果有对音乐音效素材的需求,可以在这个针对中文播客的站点获得免费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