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偶尔读书」节目,写作于一年前的 2019 年 10 月,作者:拐子狼
从科幻的定义说开去
传统的科幻定义是把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看作第一部科幻小说。但事实上,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我个人更倾向于另一种观点:科幻是以探索人类文明边界,寻找符合物理法则的主流世界以外的可能性而存在的、描述乌托邦的作品。从此观点出发,则科幻的内核在于想象力。而其与奇幻文学的差异,则在于对“科学”本身的界定。时至今日,我们所掌握的、自以为真理的知识,仍有可能被不断推翻;更遑论在旧社会,相关领域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去判断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究竟会不会成真。
由是就引起另一种思考:一部科幻作品,若经历史沉淀论证出其中的科学幻想有悖真实情况,无法研究出来,那它还是科幻作品吗?分三点来看,幻想能证实,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科学小说、现实主义小说了;幻想能证伪,则是奇幻文学;在幻想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情况下,才叫作科幻小说。当然,这是极粗浅的定义,具体事物还要具体分析。不过,藉由如此论辩,我们可以说,像《山海经》这样我们看来属于奇幻的文字,在它所著成的年代,也足以称之为科幻作品。
以上讨论或许还忽略了一种情况,即政治幻想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反乌托邦三部曲”:乔治·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金的《我们》。后两部有明显的科幻成分,可以确称为科幻作品;《1984》则稍稍复杂些,讲的更多的是政治。梁启超在1902年开始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虽预言的是数十年后的中国,强调重点仍是政治而非科学幻想。这一类的作品契合“探索文明边界”、“符合物理法则认知”、“描述乌托邦”三种标准,但未涉及直观的科学的发展。这可以算作科幻作品吗?
我认为可以。科学发展常与政治相关,政治迭代也总离不开科学。科学使生产力得到进步,继而促进经济发展,继而影响政治变革;政治冲突与融合,又左右了科学发展的方向。科幻小说,既然描述乌托邦,则不得不提政治。就算是讲述脱离整体社会后,以小社群为核心的废土文学,也要涉及人群往来的政治。小说不可能只一个个体存在,必有同类或异类间的交往,如此则必然产生政治。而以政治演变出的某种可能形态为主题的小说,在我看来,其讨论的也是科学幻想。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就科幻的边界达成一定共识,继而作一有趣的探讨: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
谈谈现在
不是漫无目的的恣意闲聊,而是切实的、就当下诸事所展露苗头的衍生思考。有科学,更多的是政治。
人工智能是当下最热门的行业,流行程度可能不亚于二三十年前的“生物技术”浪潮吧(笑)。但AI与机器人一样,都不是新东西,只是近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并有持续进步的势头。从愈发强大的图像识别到通过图灵测试的语音助手,机器学习及有关商业、学术领域的活跃推动了新的AI发展浪潮。毫无疑问,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远达不到使机器产生自我意识的程度,人脑与机器结合、意识灵魂备份、硅基生命淘汰碳基生命等可能性的论证,还需要很久很久。在目前可见的未来,人工智能为社会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时代里的又一次生产力解放。与之对应的是基础劳动力的下岗潮。从农耕到蒸汽、电气时代一直持续的机器取代人工的情形,将更深入地发展。这亦是一次基础劳动力升级:最早是躬耕于田的农民;后演变为车间工人、建筑工人;近几年又是物流或外卖小哥;往后几十年,将会是电脑操作员。就像我们在《美国工厂》纪录片中看到的那样。自电脑诞生以来,这一演替趋势已行进良久,未来则会更加迅猛激烈。
由此将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依然是,如何应对贫富分化。这是一个金钱决定社会地位的时代,旧有的依靠血脉关系维持的贵族统治不复存在,经济成为了衡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等级的重要指标。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质继续丰富的同时,阶级流动的壁垒也越来越厚、富人越富,则越不愿与穷人分一杯羹,于是规则越来越复杂,穷人的阶级上升也越来越难。试以教育为例,数十年来高考改革甚多,变的是技巧、规则,不变的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多,题目越来越难,农村越来越难出贵子。也许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促使公平而不断改革;但涉及到切身利益,在社会里稍有身份的人自然会使出全力想尽办法把自家学子送进重点学校。教育本当像游戏,乐趣之余学习到新东西,满足了好奇心;但肩负阶级流动的重任,已经没有人会去享受学习了,我们都在为未来数十年的生活买单,并用艰苦奋斗、拼搏努力等心态来加以对待。我们钻研的早已不是知识,而是游戏规则本身。一个饱读诗书、对生活有深刻理解的人去高考,往往未必能得到高分;恰恰是研究透游戏规则,为考试而考试的人容易成功。究其本质,是上升机会太少,中产及以下的人们,即社会里的大多数家庭,都只有高考一条出路。这种情况在可预见的数十年的未来,都不会有什么改善。小学、中学忙着应试,真正对孩子成长有极大帮助作用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往往要在富裕的家庭或者大学里才能学到。最终,穷人出身的孩子即便考上名牌大学,也只能循规蹈矩碌碌无为,来保留自己奋力争取到的“中产阶级合格证”。那些成大事者必有的勇气、眼光,他不能得到,也不敢撒手一搏。
其实,教育资源的“贫瘠”是一种假象。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大部分“信息不平等”的物理基础已被消灭,一个德才兼备的名师,完全可以在互联网上依托直播的形式教学,而其学生也远不该像今日这样仍然是那一小波既得利益者。其实,自从电视发明,教育的阶级之差就该被打破了,但事实并不如此。时至今日,一个山区的孩子,可能仍然没看过几部电影,不了解什么是VR、AR,也没见过无人机、扫地机器人、大城市。这本是我们已有的技术早就可以解决的。
教育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教育如此,事事如此。
现如今,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在全世界的抬头,已传递出旧世界、旧社会、旧规则在应对新技术发展时产生的负荷超载。川普上任就是最大标志。且不论川普本人如何,在一众主流媒体力挺希拉里的前提下,美国大众的投票结果却是压倒性的川普的胜利,实在是耐人寻味。这至少说明,传统的精英把控的大众媒体已经失信于民,民众渴望改变,甚至是以一种逆反的姿态。
谈谈未来
我们不妨借已有的趋势向下幻想,未来十年世界格局会有怎样的变化?在许多科幻小说和电影里,2020年是一个象征未来的、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世界。几个月后它就要来了,旧的还是旧的,新东西很少,大部分期望都落了空。不过,有一点可以想象:大公司垄断市场,甚至架空政府,实质掌权。当下这还未有发生,但一切正在悄悄进行。
Facebook前段时间发布了Libra虚拟加密数字货币的白皮书,彰显了扎克伯格的野心。这看起来很美好,只是他披露的太早了,政府依然是强权,自然会对这个意图抢走自己权势地位的后生忧心忡忡。现在看,Libra一时半会实施不起来,但小扎的参政野心绝对不容小觑。他有这个实力:作为全球最大社交链的掌权者,想要左右人们的投票行为,只需要一些精巧的算法引导即可。倘若他宣布竞选总统,是很有机会上任的。而这将发生在十年以内。其实像虚拟货币取代现金这种事,中国已经领先全球了,足以验证其技术合理性。其他国家难以效仿,只能说明技术的普及往往困难重重。如果扎克伯格当选,以政府之力强制执行,科幻描述的那个未来可能会真的来到:现金消亡,无人驾驶普及,传统银行破产,电子书大幅取代纸质书……诸如此类。可真会如此美好吗?扎克伯格能塑造出一个科技乌托邦吗?
未必。也许他有这样的愿望,但如前所述,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贫富差距,都是纯碎的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要真想当总统,科技圈的认同必不可少,这就需要一些内部交易;传统精英阶层的或多或少的驯服也很重要,这就需要利益妥协;大众是短视愚笨的,易于讨好哄骗,但一昧哄骗会导致崩盘,所以也必须拿出真正的价值加以侍奉。哪来那么多利益可以出让呢?天下大势,你方唱罢我登场。科技公司要统领政府,必须要剥去原有社会体系里统治阶级的权势和财产。这将会是一场革命。最后伤害的还是普罗大众的权益。
有趣的是,扎克伯格在科技圈的势力并不够强;最有钱的苹果无疑是保守派,也难以见得库克他们会去参政;Google势力很大;亚马逊野心极强,贝佐斯是很有趣的人,对照国内的美团王兴;微软则没有很强的政治凝聚力。如果能打通与Google的关系,再给予苹果一些厚待,应当可以维系一个松散的联盟。可这不足以稳定统治。
大胆地恶趣味地揣测一下:从07年iPhone发布到扎克伯格当上总统(Maybe 2028),中间这二十年或许会被后人称作“古典社会最后的黄金时代”。明年开始,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波动造成精英政治权威衰落、手握话语权的科技大佬趁势参政、电子货币对既有经济体系的冲击、航天业军备竞赛的再次兴起,多方势力纠缠下,巨型公司掌握实权,寡头林立。AI+天网的组合,会成为老大哥一代目扎克伯格的手中利器。
一个乌托邦幻想下的高压社会到来。前中期的局势是:Facebook形同政府,对抗以贝佐斯为首的虎视眈眈的第一在野党;拉拢以英雄式角色马斯克为首的激进派并以机器人和火箭技术的研究为名充实军备力量;妥协以苹果为首的保守派势力;同化以Google为首的标榜自由的思想警察。
新的社会秩序在伤痛中诞生,转型的历史巨轮碾压过旧世界的人们。美丽新世界来临了,大洪水挟着滔天巨浪,抹去古典文明残留的最后辉煌。
也许我说的是真的,未来十年我们将经历剧烈的时代动荡;也许我在胡说八道。2028,我只能猜自己到时候还是买不起房。谁是这世界主人?我也不知道。